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行业分析

中国探月副总设计师于登云:我国深空探测现状和未来展望
内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作题为“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展望”的主题报告。

  人民网科技北京5月31日电(记者 刘然)首届世界月球会议将于5月3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国航天局代表、航天企业决策者、国际月球探测项目专家将出席本次会议。会议将就科学与探索、生命科学、载人月球-火星探测、生命保障等议题进行研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作题为“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展望”的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就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技术与各国朋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与展望”。中国航天科技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各类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以及相应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中国深空探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

  首先,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又称作“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计划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无人采样返回。迄今为止,探月一期工程已经圆满完成,探月二期工程正在实施,探月三期工程正在论证。探月一期工程,又称绕月探测工程,工程系统组成包括“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科学应用系统。其中“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已经连续成功发射几十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金牌火箭。“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继承了三号和卫星等型号平台的技术和产品,从立项到首飞成功,用时仅33个月,对于高风险的星空探测领域而言,这样短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过程大致是这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远地点约5万公里的超GTO轨道,随后卫星经多次变轨,将轨道周期顺序调整为两天。然后加速进入转移时间5天左右的环月轨道,到达后执行三次减速机动,实现月球捕获,同时将绕月轨道周期从12小时变为127分钟,进入任务轨道。探月一期工程自2004年2月正式启动,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按零窗口准时发射,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经过调向段和第二转移段的飞行,并完成进月捕获,进入环月使命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活动。2008年11月12日发布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标志着探月一期工程圆满完成。此后“嫦娥一号”又完成了一系列在轨实验等一系列扩展任务。2009年3月1日在地面控制下准确转机到地面预定区域,“嫦娥一号”卫星携带了总重约140公斤各类科学探测载荷,包括成像相机、太阳风高能粒子探测器等等,“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期间发回了超过1个GB的科学探测数据。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例如CCT相机光谱议和激光获取的三维页面图像,包括月球南北两极的三维图像,X的∑射阳光谱议获取的月球图等,此外还获取了月球白天亮温度和低能粒子探测器,获取了太阳能不同能级的流量数据,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未来有望发布更多的科研成果。

  下面介绍探月二期工程,探月二期工程将包含三次任务,分别是“嫦娥二号”卫星轨道探测任务和“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软着陆”与月面巡视探测任务。后来根据任务需要,改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性,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嫦娥二号”更换了部分科学探测载荷,并为后续任务的关键技术进行在轨验证,为“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任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升空站,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形成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并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功能方法,为后续功能服务。“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其大致组成包括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系统,发射场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其中探测器系统又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运载火箭由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月球“软着陆”的飞行过程大致是这样,首先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送入第二转移轨道,在五天左右第二转移飞行过程中,要直行中途修正,到达地点时探测器首先减速进入环月软轨道,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先降轨,再执行动力下降。动力下降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探测器依靠自身发动机,把相对月面的速度从每秒1.7公里降至零,然后把探测器调整为纵轴指向月面法相,再旋转一段时间,进行月面识别,最后缓速下降到一定高度,关闭发动机,在月球重力作用下自由降落,完成月面“软着陆”。针对着陆器需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力下降的GNC,“软着陆”缓冲支架,便推力发动机和月面环境适用性等。针对突破月面感知、路径规划与控制,以及月面巡视地面遥操作等关键技术。

  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正在论证的探月三期工程,探月三期工程的核心是完成无人月球表面采样返回,具体而言,着陆到月面后将进行撞取和采取两种方式的采样,然后通过上升、月地转移和高速载人返回等一系列过程,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详细的实验分析。科学上探月三期工程将深化对月壤、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技术上探月三期工程将突破月面采样与风动技术、月面起飞上升技术和地球大气缓和技术等探测器系统关键技术,以及具有更大运载能力、全新无毒燃料的液体运载火箭技术。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中国将掌握一系列探月关键技术,建立地面设施,培养人才队伍,为载人登月奠定一定的基础。

  下面介绍第二部分,关于中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设想与建议。人类为何要开展深空探测?我们认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探索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是深空探测任务的永恒科学目标,深空探测对于激发人类的探索精神,促进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成长,推动深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人类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作为承担中国未来运载火箭和航天技术研究发展的核心企业,我们建议未来要重点突破深空探测器和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升工程能力,满足深空领域科学探测的需求。初步设想,未来深空探测有两条主线,一是月球探测,包括无人和载人的月球探测。二是新一轮探测,建议未来深空探测发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实施探月二期工程,掌握无人大气天气的环绕着陆的技术,发展火星探测器,形成达到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深空探测能力。第二步是实施探月三期工程,掌握月球无人取样返回技术,发展火星“软着陆”巡视探测器,掌握行星接力发行等关键技术,形成在距地球约4亿公里有大气天气的“软着陆”和巡视能力。第三步是实施载人登月、火星无人采样返回,掌握载人登月火星无人采样返回等关键技术,使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踏上意外天气,形成无人采取样返回和10亿公里远无人探测能力。

  在月球探测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全力完成好探月工程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开展无人月球普查和详查任务,逐步建立无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在条件具备后实施载人登月,直至建立有人驻留的月球基地。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明确的载人登月计划,但相关单位和科技人员正在进行论证,积极开展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与探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运载火箭和载人登月飞船研制的角度,对载人登月的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技术方案。第一种是研制重型运载火箭,采取一到两次发射和一次月球交汇对接。第二种基于现有技术能力,采用多次发射、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和一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以上两种方案各有特点,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在行星器探测方面,根据中国科学家的建议,无人行星探测的重点目标包括火星探测、巨行星的探测和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火星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内地行星,是开展行星器探测的首选目标,在实施探月工程的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积极推动火星探测活动,预计明年将开展与俄罗斯联合探测火星及环境的活动。同时将继续开展火星轨道器的研究,对火星进行遥感探测。按照上述发展设想,中国开展星空探测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对于运载火箭而言,目前具有最大能力的长征三号乙发射第二轨道的能力不少于3吨,未来“行星大运载”将具备发射火星轨道运载能力,发射到木星的轨道能力将达到3吨以上。对探测器而言,从月球环绕探测起步,进而发展月球“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再发展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和近地行星“软着陆”随时探测,最后发展火星无人取样返回和躯体巨行星及其卫星的探测,逐步形成对太阳系内有无大气的各类天体多种形式的探测能力,最终可根据科学家提出的探测需求,开展任意形式的深空探测活动。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以上简短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当前,探月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我们认为未来适度开展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无人行星器深空探测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载人登月将是中国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合乎逻辑的发展。作为中国航天活动的核心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直致力于与国际同行开展友好双赢的双边与多边合作,例如提供商业发展服务,联合研制重大资源卫星,中俄双星探测等任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深空探测领域,我们非常愿意与国际同行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和平利用空间资源、探索宇宙奥秘、创造全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